
当90%的大学生支持使用二手教材,
为何仍有数百万吨课本被送往废品站?
当教材循环使用一年可节省200多亿元,
为何校园内难以建立有效的循环机制?
凄尔
中国政府网网民留言板
"几乎每个大学生每学期都要购买教材,对于部分学生来说,其实这有些浪费。有时候,学校统一购买的教材还会比学生自己在网络上购买的贵一些。"
"针对大学教材的购买和使用,我建议:一、允许学生自愿选择是否参与学校的统一购置;二、有些教材没有学生勾画的痕迹,可以设置有偿或者无偿的教材回收点;同时,可以根据教材回收情况,在教材购置时由学生选择是否使用回收的教材,或提供给家庭贫困的同学使用。"
业内人士指出,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循环仍依赖市场交易,因产业链梗阻、供需成本高等问题,尚未实现有效循环。
循环受阻的教材生态
我国教材浪费问题已形成惊人的生态赤字。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显示,2018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47108种,总印数25.17亿册,其中大量教材未能充分发挥效能。目前我国教材平均使用寿命仅半年,而发达国家可达5-10年。
以200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2625万人为例,按每人每年10册教材计算,年消耗量超2.62亿册。若实现5年循环使用,可节约195亿元资金及68.64万吨文化纸等资源,潜力巨大。
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,2018年全国高校在校生达3104.2万(约为2010年1.3倍),教材需求激增导致部分辅修教材供不应求。二手书市场应运而生,既缓解供需矛盾,又契合共享经济与绿色消费理念。
发达国家教材使用寿命是中国教材的15倍
数据来源:中国民主促进会《关于在中小学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建议》
教材回收呈现季节性特征,毕业季(5-7月)尤为突出。四川某废品回收商称,6月起教材回收量至少翻两倍,再生资源公司以0.5元/斤收购,但再生纸生产成本反而高于原浆纸。
当前教材回收呈现两种模式:线下回收价格低廉,每斤仅0.5元,但由于再生纸生产成本较高,难以持续发展;线上交易增长迅速,孔夫子旧书网数据显示,近三年二手教材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30%,2020年达到1400万元。不过,相比每年数亿册的教材使用量,线上交易规模仍然有限。
高校教材循环面临实际困难。学生自费购买导致教材分散,二手交易存在匹配成本高和版权问题。相比之下,美国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了60%的教材循环使用率。佐治亚大学研究显示,这种方式可以帮学生节省27%的费用。此外,像内布拉斯加大学这样的高校,还通过图书馆免费借阅计划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。这些做法值得借鉴。


校园二手教材问卷全景分析
为深入探究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现状,我们于2025年7月至8月开展了覆盖全国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,结合四川传媒学院等大学的现有调研数据,得出以下结果:
在校园里,二手教材的推广似乎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矛盾: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其价值,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人却有限。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,近86.36%的学生支持使用二手教材的理念,(其中 "非常赞同" 占 45.45%,"赞同" 占 40.91%),但其中仅有 36.36% 的人真正购买过二手书。而在那些表示支持却未行动的学生中,阻碍他们的主要因素集中在 "版本不符 / 过时风险"(47.73%)、"品相不佳(笔记 / 破损)"(38.64%),以及 "担心卫生问题"“渠道不便”(均为 27.27%)。
这种理念与行为的反差,在教材的最终去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。毕业季时,43.18%学生选择将旧教材作为废品出售,均价仅为0.8元/公斤;仅有15.91%会捐赠给学弟学妹,2.27%捐赠给公益组织,而通过二手平台转售的比例为11.36%,在校园跳蚤市场或社群转售的更是仅占4.55%。这意味着大量教材并未进入循环体系,而是以极低的价值被处理,甚至直接沦为废纸。
学生选择二手教材的动机中,"节约费用"以92.11%的占比高居首位,其次是"环保"(55.26%)和"获得附赠笔记"(47.37%)。然而,他们的支付意愿普遍较低:31.82%的学生只愿意接受原价30%以下的二手教材,仅有18.18%的人能接受半价以上的交易。这一价格预期与废品回收价(约1元/公斤)之间的差距,凸显了二手教材在价值认知上的矛盾。
在获取途径上,校园内部渠道占据绝对主导——54.55%的学生通过"同学转手"获得二手教材,50%依赖"校园跳蚤市场",而专业二手平台的使用率仅为18.18%。这种高度依赖熟人交易的现象,反映出学生对非官方渠道的信任缺失。
数据来源:2025年高校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
面对现有痛点,学生们对更规范的循环体系表现出强烈需求。59.09%的受访者希望建立校园专用APP,25%支持学校统一回收教材,15.91%倾向于接受社团组织的捐赠系统。在激励机制上,"教材消毒保障"、"新旧版本检测"和"交易便捷性"成为最受关注的三大要素。
这些数据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:二手教材的校园循环不仅需要解决渠道和信任问题,还需在定价机制、品控标准和便利性上找到平衡点。当一本教材的命运在废品站与循环系统之间摇摆时,或许正是校园可持续消费习惯培养的关键时刻。
阻滞循环的生态瓶颈
校园教材的循环利用本应是绿色环保的好事,却在现实中遭遇重重阻碍。走进任何一家废品回收站,都能看到堆积如山的旧教材等待处理。这些书本本可以继续发挥价值,却因为产业链、政策法规和教育体系的多重问题,最终难逃被化浆的命运。
在回收环节,旧教材的处境十分尴尬。虽然二手书商给出的回收价是普通废纸的两倍多,达到每吨4000元左右,但高昂的人工分拣成本和有限的销售渠道让大多数书商望而却步。一位从业多年的二手书商坦言:"教材版本更新没有统一规律,我们很难及时掌握哪些书还能用。"
政策层面的滞后同样制约着教材循环。现行规定要求个人卖家必须取得《出版物经营许可证》并提供进货凭证,这对二手教材交易设置了过高门槛。孔夫子旧书网负责人孙雨田指出:"法规没有区分新书和旧书、商家和个人,无形中增加了二手教材的法律风险。"
教育系统的现状也给教材循环带来挑战。调查显示,61%的学生反映核心课程教材每三年就会更新版本,这使得旧教材迅速贬值。同时,学生在教材上做笔记的习惯与循环使用的要求相矛盾。四川某高校大二学生表示:"不能勾画重点的教材用起来很不方便。"
卫生问题也是重要顾虑,42%的学生拒绝使用二手教材,特别是医学、幼教等专业。有家长直言:"天天要翻的书,如果消毒不彻底,宁愿买新的。"
尽管线上二手交易平台兴起,但教材回收仍缺乏统一、高效的流通体系。学生手中的旧书往往往往只能低价卖给废品站,而真正需要的人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购买渠道。
中国扶贫基金会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于2018年5月联合发布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《乡村儿童阅读报告》。该报告显示,“高达74%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;更有超过36%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书;超过71%的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。”
乡村孩子缺书看,旧书却成堆报废报废—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共存于同一片土地上,敲响着资源错位的警钟。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可用教材被直接化浆,而非进入循环系统。
更深层的阻力来自文化观念。不少家庭认为"孩子的书不能卖",担心会"流失知识"。这种观念在客观上减少了二手教材的供应。
面对这些困境,教材循环系统需要产业链、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破局。只有当旧教材的流通比销毁更有利可图,当法规为二手交易开辟绿色通道,当师生真正接受循环使用的理念,"教材山"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。
环保意义:二手教材助力节能减排
造纸业带来的远远不止是木材的浪费,还是对大气、水资源等多种生态资源的破坏。
在大气污染方面,制浆造纸生产过程几乎每个工段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大气污染物,主要包括两类: 工艺过程中物料扬尘或喷放过程产生扩散及挥发性物质; 蒸发或燃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。从成分来看包括粉尘、还原性含硫气体、氧化性含硫气体、Cl₂、ClO₂、CO₂等。这些成分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酸雨,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。
在对水资源的影响方面,造纸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 16.1%(2004年)。
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(COD)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量的 18% 和 26%,居各行业首位。但造纸业产值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.49%,与其污染排放量极不匹配。且单位生产能耗高,每吨纸耗水约 140吨,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。
数据来源:教育部《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
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,人类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,自然资源与可再生资源都在大幅减少,因此,资源的循环再利用,不仅是我国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中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,同时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、缓解资源紧张的重要手段。
使用二手教材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,减少了学生对新教材的需求,有效减少教材反复印刷的频率,从而使得新教材的生产量减少,对自然资源起到了一定的节约作用。
根据教育部发布的《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2019年我国在校中小学生人数约为1.94亿,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,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。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,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,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,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、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.5万吨煤。


欧洲环境署统计显示,二手书交易每年为欧盟减少约1200万吨碳排放,相当于240万辆汽车的年度排放量。英国学生联合会(NUS)发起的“BookCycle”项目,通过校园捐赠系统使教材循环率提升40%,并推动70%的学生养成优先选择二手书的习惯。这些案例证明,教材循环不仅是经济选择,更是全球可持续教育的共识。
每一次教材的循环,都是一次对地球的小小减负,也可能点亮一个孩子的学习之路。在南方小镇,五年级的小光就意外成为了这循环链条中的一环。一场暴雨毁了他的语文课本。面对周一急需用书的窘境和拮据的家境,买新书成了难题。情急之下,他找到了镇上收废品的王爷爷。令人惊喜的是,王爷爷舍不得把品相尚好的课本当废纸卖掉,特意留了一些,其中恰好就有小光急需的那本语文书。
这本旧书不仅解决了小光的燃眉之急,书页上前主人留下的工整笔记,更成了他学习的“秘密武器”,帮他划出了重点,理解了难点。一本本应流向造纸厂的课本,就这样在小光手中延续了使命,节省了新资源消耗的同时,也让知识跨越了使用者,实现了温暖的传递。
数据与方法论
1. 宏观数据来源:
- 教育2020"收官"系列的第七场新闻发布会
- 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
- 绿色发展背景下高校二手市场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——以江南大学二手教材为例(期刊)中国商论2020 (24)
-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开文件
- 孔夫子旧书网交易数据白皮书
2. 问卷调查:
- 调查时间:2025年6月26日-8月14日
- 抽样方法:分层随机抽样
- 工具:结构化问卷
- 注:本文中提到的教材为广义的教材,即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。